以下是引用十年在2006-4-11 21:37:45的发言:
四、督导工作没能落到实处,原因也是人员素质及机制问题。上级督导也是为了督导而督导,没有哪一次的督导有实际意义!五、直接督导人员督导水份太大,很多督导员根本就不去督导,而是叫病人拿卡来填然后就签她的名字上去,这样,导没督,钱照拿。这是真实情况
这个能否说详细一点,明天就要去区县开展中期评估了。
四,督导次数极少!时间不及时!督导质量差,就是没有反映实际问题!当然,这与基层也没反映问题有关。所以说,没有哪一次的督导有实际促进结核病控制的意义!五、直接督导人员可以包括乡级和村级。乡级的督导员没去村里督导,直接叫病人或村医拿记录卡填督导记录、写反馈单,上级以为是真的去了。所以钱照发,下面的人钱照领!其次,村级是最直接的面服督导员,本应该送药到手,看服再走!可是有些村医只去看了一次,也就是签上他的名字,再也不去看了,唯有病人有副反应,去找到那个村医,这样又算是见了一次面!我这里直接面视督导员多为村医!其实有些村医知识也很贫乏,包括我们乡级的也如此,竟然害怕结核传染给自己,而有所督导的顾虑!这大大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督导的积极性!
十年,因时间问题,恕久等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