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帖

[专题]抗震救灾卫生防病技术资源汇总帖

氯气中毒治疗原则及现场处置方案

氯气中毒治疗原则

一、皮肤接触时:脱去衣物,流动清水处理;如出现水疱或皮肤破损时,注意防止感染。

二、眼睛接触时,提起眼睑,用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,必要时滴眼药。

三、吸入时:

(一)尽快脱离接触环境,移至新鲜空气处。症状较轻的脱离环境后吸入新鲜空气逐渐缓解。

(二)条件许可时给予吸氧,尤其是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。肺部有痰者如条件许可,给予雾化吸入。

(三)症状较重者给予糖皮质激素:20—40mg/天,连用3天,进行观察。

(四)对于激素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。

(五)对病情较重者,8—12小时后做胸部大片,观察是否有肺炎症状。

现场处置方案

一、首先,撤离附近居民,尤其是含氯消毒粉剂存放点的下风向的居民。

二、参加处理受雨水淋湿的含氯消毒粉剂人员,必须穿戴专业防护,普通口罩和普通防护服不能使用,建议联系专业防化人员。

三、处理时,按照雨水淋湿程度分类。对于没有淋湿的含氯消毒粉剂的存放,要做到避光、防潮、防雨和通风。对于淋湿的含氯消毒粉剂存放点,选择在居民点下风向,也要做到避光、防潮、防雨和通风。

四、未淋湿的含氯消毒粉剂可以正常使用。淋湿的含氯消毒粉剂,如有条件许可时可测定余氯含量,按照测定含量使用。如没有条件,淋湿的含氯消毒粉剂可以用于垃圾堆和厕所的消毒处理,按照2份含氯消毒粉剂混合5份垃圾或粪便使用。

来源:中国CDC

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,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!

TOP

地震灾区谨防儿童意外损伤——烧伤

在地震灾区,由于地震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儿童意外伤害不断,特别是在灾后,受灾群众的居住密度比较大,潜在的意外损伤危险随时存在,特别是各种儿童意外损伤都有可能出现,其中烧伤(烫伤)非常普遍。 烧伤是由火焰、灼热的液体、气体、固体、化学物质、电能及放射线引起的组织损伤,是儿童常见的外伤之一。要预防这些意外损伤,就要把可能发生危险的因素去除掉。如: 1、为了防止热水瓶倾倒烧伤孩子,就要把热水瓶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。 2、给儿童洗热水澡的时候,一定要往澡盆里先到凉水,再兑热水。 3、调好水温再让宝宝进去洗澡。切忌先倒热水,再倒凉水。因为如果宝宝心急,有可能在兑凉水前就捷足先登,酿成大祸。 4、做饭的时候,尽量不要让孩子靠近,以防撞翻刚出锅的热菜、热汤。刚刚做好的饭菜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。 5、吸烟的时候,您使用的打火机就有可能吸引孩子。打火机、火柴也会对孩子构成潜在的威胁。要将打火机、火柴放到小儿拿不到的地方。 6、孩子天生好奇,所以要选用带有安全装置的电源插座,以免发生意外。 7、热源要装有防护罩,以免发生意外。 在出现烧、烫伤时,首先要急救,急救措施越早越好,应立即把烫伤部位浸入洁净的冷水中,浸泡时间一般在15至30分钟,通过及时散热可减轻疼痛或烫伤程度,愈合的效果就会越好。如果烫伤不严重,烫伤表皮发红并未起泡的,一般可先做处理,发生在四肢和躯干上的创面,冷水冲洗后可涂上烫伤药膏,外用纱布包裹上就可以了。如果不能把握烧、烫伤程度,马上去邻近的治疗单位,以免延误病情。在孩子发生烧、烫伤时,往创面上涂抹酱油、大酱、牙膏、外用药膏、红药水、紫药水等,这些都是不科学的。出现比较严重的烧、烫伤后,创面最好不要涂抹任何东西,以免伤口感染。 在地震的受灾地区预防儿童意外烧伤,应从每一个大人做起!

来源:中国CDC

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,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!

TOP

预防甲肝和乙脑流行,开展灾区疫苗接种工作

四川地区地震发生后,为控制灾区发生甲肝和乙脑传染病疫情,卫生部紧急准备了65万份甲肝疫苗和30万份乙脑疫苗,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相关专家起草了《灾区预防接种指南》,为灾区儿童开展甲肝和乙脑疫苗接种工作进行了全面准备。

甲肝的全称是甲型病毒性肝炎,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,通过粪-口途径(消化道途径)传播,主要损害肝脏,病人会出现黄疸,无力,恶心呕吐等症状,需要隔离治疗,通常两三个月可以恢复。

所谓粪-口途径传播,是指甲肝病毒通常存活在感染者的粪便里,感染者包括显性感染者(即病人)和隐性感染者(无症状和体征)两种。如果感染者的手沾染了带有甲肝病毒的粪便,而手又没洗干净,则通过门把手、汽车扶手、公用电话、公用电脑等传染给健康人,当健康人用带有甲肝病毒的手接触食物时,通过进食感染甲肝。另外当携带甲肝病毒的粪便直接污染了水源、食品,在人群中极易发生水源和食源性甲肝暴发流行。隐性感染者看似健康人、只是在偶然验血时才被发现,所以危害更大。通常,隐性感染者的人数是显性感染者的9~10倍,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曾感染过甲肝。

甲肝感染率高,传染风险大。1992年曾调查过全国甲肝流行情况,当时四川省人群甲肝流行率约为74%,其中城市约为59%,农村约为78%。疫苗上市后,我国甲肝发病率逐年下降,现在发病率每年十万分之10以下。地震灾害发生后,灾区现正值雨季,临时安置点人口密集,卫生条件恶劣,肠道传染病极易传播,预防甲肝又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。由于灾区环境条件一时难以复原,目前接种甲肝疫苗成为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方法。 我国国内使用的甲肝疫苗主要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,两种疫苗都有比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, 接种后的副反应也很低。

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为18月龄以上人群,接种1针,剂量为1.0ml(含甲肝病毒不低于6.50CCID),4周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5%,3年后仍在80%左右。甲肝减毒活疫苗禁忌症和慎用征包括:身体不适,腋温超过37.5℃者、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、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、过敏性体质者。

甲肝灭活疫苗接种对象为1岁以上人群,接种两剂次,剂量为0.5ml(含甲肝病毒抗原250U), 两针间隔至少6月以上,可预期保护效果长达10年以上。甲肝灭活疫苗禁忌症和慎用征包括:患有肝炎或其他严重疾病者、发热性疾病患者(考虑延迟接种)、已知对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。 鉴于用于灾区群体性接种,建议目前接种1剂次减毒或灭活甲肝疫苗均可,即对灾区凡是无甲肝患病史、无甲肝疫苗接种史的18月龄-12岁(小学生)的儿童,均接种1剂次甲肝疫苗。

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、经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,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。主要症状为高热、剧烈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嗜睡不醒等症状,重者可出现抽搐、昏迷,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。乙脑病死率达5%~35%,约30%的幸存者留有神经、精神系统后遗症。

乙脑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,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。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,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,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。因此,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。在流行期间,猪的感染率100%,马90%以上,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。人群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,但以隐性感染(无症状和体征)多见,显性感染者(即病人)相对较少,隐性感染比率约为1:300 ~ 1:1000,反复多次隐性感染或病后有较高免疫力。

四川省人群乙脑近年发病率为1/10万左右,居全国第2~4位。病例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,其中0~6岁约占总病例的70~80%。每年约在6月底、7月初进入流行高峰,8月底后逐渐下降。但地震灾情严重的地市中乙脑发病率历年较低。

地震灾害发生后,灾区大范围降雨,污水存积较多,气温逐渐升高,造成媒介蚊虫大量孳生。受灾群众居住帐篷或其他临时性场所,易受到媒介蚊虫叮咬。另外,来自非乙脑流行区的救援人员对乙脑普遍易感。可能会出现乙脑散发病例。特别是非乙脑疫区救援人员发生乙脑危险性较高。

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、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。10岁以下儿童及非疫区来的救援人员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,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。同时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,提高自我保护能力。目前国内应用的乙脑疫苗有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2种。这两种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,且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很低。

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为8月龄以上人群,8月龄接种1剂次; 2周岁接种1剂次,共接种2剂次,0.5ml/剂次。乙脑减毒活疫苗禁忌症和慎用征包括:发热,患急性传染病、中耳炎、活动性结核或心脏、肾脏及肝脏等疾病者;体质衰弱、有过敏史或癫痫史者;先天性免疫缺陷者,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;妊娠期妇女;庆大霉素过敏者。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对象为8月龄~6周岁以上人群,分别在8月龄接种2剂次(间隔7~10天)、2周岁接种1剂次,6周岁接种1剂次,共4剂次, 0.5ml/剂次。乙脑灭活疫苗禁忌症和慎用征包括:发热、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、体质衰弱、对药物或食物有过敏史、抽风史者。

鉴于用于灾区群体性接种,建议目前接种1剂次减毒或灭活乙脑疫苗均可,即凡是无乙脑患病史、无乙脑疫苗接种史的8月龄~6周岁的儿童,接种1剂次乙脑疫苗。对来自非疫区的救援人员特别是需要在7月至9月继续驻留的人员接种1剂次乙脑疫苗。

来源:中国免疫规划中心

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,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!

TOP

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(试行)

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,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!

TOP

消毒(药品)剂配制使用方法

1.消毒剂分类

按照消毒剂杀菌水平分为高效、中效、低效消毒剂三类,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,包括细菌芽孢。

2.常用高效消毒剂

应急小分队携带的消毒药品为漂粉精和过氧乙酸。使用时,漂粉精按60%计,过氧乙酸按20%计。

3.使用消毒剂注意事项

3.1 使用漂白精粉注意事项

3.1.1 配制药液前穿戴好工作服、口罩,帽子、手套、防护眼睛。

3.1.2 配制药液时须充分溶解、混匀、沉淀、过滤后上机使用,现配现用。

3.1.3 对铜、铝和碳钢等金属有腐蚀性(不锈钢除外)。

3.1.4 对棉、麻、丝等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,应慎用。

3.1.5 储存于阴凉干燥处,用后盖好盖密封,避免吸潮。

3.1.6 喷雾时必须站在上风向,严禁迎(逆)风向,或在顺风的恻面呈90度角喷雾。

3.1.7 消毒完毕后,注意清洗手及暴露部位的皮肤。

3.2 使用过氧乙酸消毒剂注意事项

3.2.1 配制时,忌与碱或有机物混合,以免产生剧烈分解,甚至发生爆炸。

3.2.2 容器最好用塑料制品,原药应储存在阴凉通风处。

3.2.3 使用高浓度溶液时谨防溅人眼内或皮肤上,万一溅及,应立即用水冲洗。

3.2.4 使用前24h配制,稀释液在常温下(15℃~25℃)保存不宜超过2d。

3.2.5 熏蒸消毒时,应直接使用原液(浓度按15%计)。

总用量=房间容积(m3)×单位容积溶液用量7mL/m3。

3.2.6 金属器材或天然纤维纺织品浸泡消毒后,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。

4.消毒溶液的配制(为便于现场操作)

4.1 配制2000mg/L浓度的药液15L(15L/中号塑料桶),加60%漂白精粉50g。

公式:V=(V1×C1)/C V = 2000mg/L×15L/60%=50(g)

4.2 配制0.5%过氧乙酸药液1000mL,加15%过氧乙酸33mL,(即:水967mL+ 药液33mL)

公式:V1=(C1×V)/ C V1 = 15%×33mL/0.5% =1000mL(1L)

5.灾区消毒

5.1 灾区实施的消毒多为不明原因的传染源污染后的消毒。它与处理疫点时,传染源与污染的环境对象较明确,有所不同,所以对灾区确定的消毒范围和对象应采取最严格的消毒处理。

5.2 室内消毒:主要是对人居住的各类房屋空间、物体表面、衣物棉织品等消毒。

5.3室外消毒:主要是对人居住的房前屋后的环境如;厕所、禽畜圈、垃圾、污水等消毒。

5.4餐饮具消毒:主要是对锅碗瓢勺筷子刀、灶台、案板等消毒。

5.5消毒厕所、禽畜圈、垃圾等有机物质多的环境,消毒剂含量要高些;用于室内墙壁、物表环境,消毒剂含量要低一点。灾区消毒必须根据灾区环境对象的不同来分别消毒处理。

来源:http://www.hbcdc.cn/Article/ShowArticle.asp?ArticleID=1551

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建设,共创疾控事业辉煌明天!

TOP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