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发帖

[讨论]有必要对学预防医学的同志喊一下,我们的预防医学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搞的!!

社会的不认可,政府的不重视,但我们能放弃我们的工作吗?
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我相信明天会更美好的!

大家再辛苦几年,总有出头之日的!

[em23][em23][em23][em23][em23][em23][em23][em23][em23][em23]
一切为了孩子!\"有事儿您Q我!!\"

TOP

 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《黃帝內經》提出的一條醫療原則,它對于促進與保持身心健康也完全適用的。請先讀該書所寫的如下一段話吧!   ……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,此之謂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,亂已成而后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斗而鑄錐,不亦晚乎!(《素問﹒四氣調神大論》)  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古代的聖人認為醫學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療已發生的疾病,而是防止疾病的發生﹔政治家的高明不是體現在治理已形成的亂,而是體現在在未亂之前即加以預防。如果病已產生再去治療,亂已形成再去治理,那就好像渴了才去挖井、臨戰才去鑄造兵器,這豈不是太晚了嗎?   這段話告訴我們,為了身心健康,應當采取如下兩種方式:   一是“治未病”。一個人在沒有任何身心疾病的時候,便應去鍛煉身體,提高身體素質,并注意訓練,提高心理素質,以使自己既不會患上身體疾病,也不會產生心理問題。這是一種保護身心健康的主動形式。   二是“治已病”。一個人有了身心疾病之后,絕不要諱疾忌醫,而應積極進行治療,特別是有了某種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時,應該積極地進行心理咨詢,解決心理問題。這時一種保護身心健康的被動形式。   應當指出,古人雖強調“治未病”,但并非反對“治已病”。從總體看,其基本精神是,防病于未然固然重要,而治病于已然亦不可少,把“治未病”與“治已病”兩種形式結合起來,二者相輔相成,可以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。
一切为了孩子!\"有事儿您Q我!!\"

TOP

返回列表